【法苑文化】诗文中的獬廌

【法苑文化】诗文中的獬廌

中国古代对不惧奸邪的獬廌极为推崇,在诗文中常将獬廌作为正义的化身,借此表达思想、抒发情感。本文对涉及獬廌的经典诗句进行简要梳理,介绍不同时期诗文中獬廌的象征意义,感悟诗文的深远意境。

一、称名上古,《上林》见著

在中国上古时期,有一位重要的人物——皋陶,他与尧、舜、禹合称为“上古四圣”,且被尊为中国传统司法官的始祖。皋陶在审判案件之时,会请獬廌出来辅助断案,獬廌会用独角顶触有罪之人,这是中国早期神明裁判方式之一。在上古时期,獬廌随着皋陶的威名已远播华夏。在诗文创作中,也参考了相关皋陶的记载,如唐代陆龟蒙《獬豸赋》:“獬豸出乎唐尧之年。”所以,在上古时期,“獬廌”的称呼业已出现。

獬廌(图片来源:明·胡文焕《新刻山海经图》)

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就有《诗经》《离骚》等诗歌总集,但均未出现獬廌的身影。经文献检索,最早描写獬廌的诗文是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涉及到的诗句为:

椎蜚廉,弄獬豸。

格蝦蛤,鋋(chán)猛氏。

羂(juàn)騕(yǎo)褭(niǎo),射封豕。

这一段主要描写的是秋冬之季,天子率领浩荡队伍前去上林苑围猎,猎手们在此椎杀龙雀、摆布獬廌、搏杀虾蛤、铤刺猛氏、网罗神骑、射获野猪的场景。这里的獬廌还只是一种猛兽的代名词。

二、触邪辨奸,獬廌衣冠

自南北朝起,獬廌开始逐渐大量出现在诗文中,借此抒发作者内心情感,成为诗文中的表达自身情感的意象。

(一)不识字,能触邪

前文已述,獬廌最早是帮助皋陶断案的神兽,然而獬廌并非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兽,它也有弱点,相传獬廌是不识字的,但能辨奸触邪。在诗歌文学创作中,也将此典故融入其中,如元代杨维桢《用韵复云松老人华阳巾歌》所言:

君不见獬豸不识字,

高柱削铁坚,白简孰辨贤不贤?

以及张天英《八月望与项可立约游石湖是夜月蚀又雨次韵就约王山人明日同游》:

獬廌从来不识字,努力自言能触

邪。

(二)獬廌立,解繁刑

正因獬廌能触邪分辨奸佞,獬廌常给人一种威严肃立之感,又因其有辅助皋陶断案之事,人们一见到“獬廌”一词首先会联想到“司法”“审判”这类词汇。虽然獬廌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却可以出现在诗歌中。古人希望有獬廌辅佐断案,亦更希望獬廌无事可做,无奸佞可触,无疑难案件去决断,闲居衙内。对于受过传统儒家思想教育的古人而言,“无讼”“无刑”是一种最理想的社会状态。

如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庾信《周五声调曲·徵调曲二》:

屈轶无佞人可指,獬豸无繁刑可触。

诗中屈轶草又名指佞草,据晋代张华《博物志·异草木》载:“尧时有屈轶草,生于庭,佞人入朝,则屈而指之。一名指佞草。”又据唐代卢硕《画谏》载:“汉文帝时,未央宫永明殿画古者五物。《两汉故事》:‘文帝三年,于永明殿画屈轶(yì)草、进善旌、诽谤木、敢谏鼓、獬豸,凡有五色物也。’”

以及明代周致尧《送南台察掾张志学赴都》:

清秋幕府芙蓉静,白日门屏獬豸闲。

(三)衣冠獬廌,以佐刑官

随着时代的发展,獬廌与审判联系日趋紧密,逐渐从上古传说中走进官府衙门。如南北朝庾信《正旦上司宪府诗》:

苍鹰下狱吏,獬豸饰刑官。

獬廌化身为獬廌冠、獬廌补服进入朝堂之上。在诗中风宪官员常被用獬豸冠、獬廌衣便代指。如唐代卢纶《和陈翃郎中拜本府少尹兼侍御史献上侍中因呈》:

乡中贺者唯争路,不识传呼獬豸威。

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獬廌大量出现在诗歌中,也是自唐朝始,“冠獬廌”“獬廌冠”等词汇逐渐出现在与獬廌相关的诗歌中,如:

唐代岑参《送张秘书充刘相公通汴河判官,便赴江外觐省》:

新登麒麟阁,适脱獬豸冠。

宋代苏辙 《次韵子瞻广陵会三同舍各以其字为韵其三刘莘老》:

推置冠獬豸,谓言我比邻。

元代王冕《偶书》:

野人不入麒麟画,御史都簪獬豸冠。

明朝时期,风宪官的补服有了统一的纹饰,其上绣獬廌纹图案以示区别。明代蒙学《幼学歌》中《文官品级服色》便是将各级文官补服图案进行梳理,其文为:

风宪衙门专执法,特加獬豸迈伦彝。

明代风宪官补服花样——獬豸(图片来源:网络)

自明代开始,“獬廌衣”也大量出现在与獬廌相关的诗文中,成为那个时代的缩影,李时勉《罗都御史过访》:

十年持节镇边陲,驷马高车獬豸衣。

顾璘《赠水部张诚之采木南楚有功擢山东宪副》:

煌煌獬豸衣,执宪山之东。

陈恭尹《送劳书升观察赴召入都便道归石门省觐二首·其二》:

麒麟作脯餐能具,獬豸为衣舞亦斑。

陈恭尹《献大司马制府吴公一百韵》 :

绣衣明獬豸,高印跃麒麟。

明代风宪官獬廌纹补服(图片来源:网络)

(四)象征公平,维护正义

前文谈到的古人用獬廌作衣冠看似是一种形式,其实际上是古人希望司法官员应像獬廌一样不惧奸邪、公正审判、捍卫正义。如元代程文海《鹧鸪天·寿郝仲明御史》:

冠獬豸,掌铨衡。镜般明了水般平。

手中一卷山翁启,人道延生北斗经。

在古人心中,獬廌就应该触邪,司法官员也应该如獬廌那样捍卫公平、扶正祛邪,如元代成廷圭《送郭仲安贡察院》:

看君冠獬豸,好为触奸邪。

如果獬廌不触邪,古人认为它便不配称为獬廌了,以致可以被称为任何普通的野兽如狐狸等,如元代杨维桢《乞墦词》:

獬豸不击邪,化为兽中狐。

(五)廌比君子,傲寒霜雪

在獬廌身上,人们赋予其辨奸祛邪、不畏强权、捍卫公平等优秀的品格,同时正因此,獬廌非常受到古人的推崇,《酉阳杂俎》载:“君子以獬廌为冠,小人以穷奇为名。”古人用獬廌比君子。古人常兴品评人物,而獬廌冠是司法官员所佩戴的,可见这对于佩戴者内心产生莫大的一种荣耀,同时亦是一种激励。

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门立雪”主人公之一的游酢曾在《游廌山集·诲子》写道:

三十年前宿草庐,五年三第世间无。

门前獬豸公裳在,只恐儿孙不读书。

在宋徽宗时期,游酢曾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此诗以“獬豸公裳”暗喻自己当过监察御史等官职,希望子孙们要为家声争光,像自己当年一样刻苦用功,不能不读书。同时也希望子孙以獬廌作为楷模和标杆。

因为有优良的家风,游氏后来出了不少名人,比如:江西漕运进士游九言、南宋末著名理学家游九功兄弟,游酢孙、南宋银青光禄大夫、兵部尚书游率甫,六世孙、广西道御史游锡畴,裔孙、明朝都察院副都御史、两京刑部右侍郎游居敬,裔孙、湖广布政司右参政游朴等。[1]

在北宋初年,太原海湖和尚曾言:“草深多野鹿,岩高獬豸稀”。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了谚语,形容世上平庸的人多,而杰出的人凤毛麟角。正因此,獬廌常给人一种孤傲感,于是诗人便开始展开了联想,在提及獬廌之时,常将“霜”“冷”等词汇作为背景,以突显獬廌独傲寒霜,不与群同。如唐代岑参《晦日陪侍御泛北池》:

月带虾蟆冷,霜随獬豸寒。

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每列鹓鸾序,偏瞻獬豸姿。

简威霜凛冽,衣彩绣葳蕤。

明代蒋山卿《送林以乘赴任江西佥宪》:

霜威迎獬豸,月令改蟾蜍。

三、风云激荡,浴火重生

随着帝制的土崩瓦解,中国大地迎来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此时,人们对公平正义、惩恶扬善的獬廌产生了一种精神寄托,獬廌宛若黑夜里的一团星火,静静等待着东方之日出。

著名的思想家章太炎,曾在被袁世凯软禁期间,撰写了一首《长歌》:

麒麟不可羁,解豸不可縻。

沐猴而冠带,鸡犬升天啼。

黄公秉赤刀,终疗猛虎饥!

玄武尚刳肠,筹策故难齐。

牺牛遭鼷鼠,不如退服犁!

武昌一男子,老化为人妻!

万物相回薄,安可以理稽?

荡荡天门开,所惜无云梯。

不如饮醇醪,醉作瓮间泥!

幸甚至哉!歌以言志,麒麟不可羁。

这首诗的背景是在“二次革命”失败后,随着孙中山、黄兴被迫逃亡日本,袁世凯继续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章太炎以此诗表达出对袁世凯当局的愤慨,以麒麟、獬廌自比以示决心,不与时局同流合污。

1944年11月,爱国民主人士、新中国首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参与郭沫若宴请周恩来、柳亚子的宴会后,曾作诗一首,题为《衡山》:[2]

经年不放酒杯宽,雾压山城夜正寒。

有客喜从天上至,感时惊向域中看。

新阳共举萄葡盏,触角长惭獬豸冠。

痛哭狂欢俱未足,河山杂遝试凭栏。

该诗的第三句是运用双关语抒发民主人士拥护共产党,愿与中国共产党人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在沈钧儒《寥寥集》中,还有一首獬廌的诗句,创作于1943年,题为《挽某君殉难》:

为争人格竟为牺,如此成仁万古悲,

獬豸触邪身不顾,子规啼血恨无期,

十年说法伤心事,一例捐生抗战时,

愧杀伪京奴妾辈,拖金委紫只行尸。

根据书中注释,某君为王去非,任上海法院推事多年,被汪伪势力胁迫自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的司法文明源远流长,獬廌所代表的司法文化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人们在诗文创作中大量称引獬廌,这就是一种文化的自信与传承。

[1]李家林:《“只恐儿孙不读书”——游酢诗

<诲子>赏析》,刊载于《炎黄纵横》,2020年第1期第24页。[2]闻慧:《已故著名法学家沈钧儒的一首遗诗》

来源 中国法院博物馆

原标题:《【法苑文化】诗文中的獬廌》

阅读原文

黄金推荐

Xmanager 8下载与安装教程
365bet官网哪里找

Xmanager 8下载与安装教程

🕒 07-21 💰 6980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流程
365体育管网登录网站

古代女子及笄礼的流程

🕒 07-17 💰 8327
《迷你世界》有哪些传送门?
假的网站365怎么看

《迷你世界》有哪些传送门?

🕒 07-10 💰 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