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做一名译者,是怎样的体验?

在今天做一名译者,是怎样的体验?

▲《翻译疑云》剧照

刚刚揭晓的首届行读图书奖获奖名单中,不乏来自域外的作品。这些远道而来的文字与思想能够走进媒体与读者的视野,离不开译者这个特殊的群体,用语言的魔力,为我们搭起一座坚实的桥梁。

而当图书翻译的漫漫征途与“业余选手”相遇,在译介工作与他们的学术背景、本职工作之间,有着怎样的张力?把翻译作为副业,是“为爱发电”的最优解吗?那些与“拖稿”苦战的日子,各人又如何摸索自己的独特方式,力求还原作品原貌的同时,保有作为译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本期Talk三联,我们有幸连线了首届行读图书奖名单中三本外文译介作品的译者:《技术大全》译者之一毛蕊、《瓜亚基印第安人编年史》译者陆归野,以及《现代性及其不满》的译者朱陈拓。让我们跟随这场跨越十二个时区的线上对谈,与三位年轻译者一起聊聊翻译这件事儿,以及其中的苦辣酸甜。

主播 | 普光子

,“行读图书奖”项目执行

嘉宾 | 毛蕊 ,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波兰语专业教师,《技术大全》译者之一

嘉宾 | 陆归野 ,《瓜亚基印第安人编年史》译者

嘉宾 | 朱陈拓 ,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硕士,《现代性及其不满》译者,现就职于金融机构

点击图片,收听播客

如果你对翻译这项工作感兴趣,不妨来听一听他们的讲述,了解一本书是如何通过他们,翻阅语言与文化的分隔来到你面前,以及作为一名译者,在当下所要面对的种种挑战。

# 翻译的悖论 #

陆归野

有些人说译者是最无私的

尤其是那些

为爱发电

的译者,因为他们自己能看得懂,他们是不

需要翻译的,是为了让别人看懂而为别人做翻译。

我自己还在试图处理这两种情绪,一方面,我想把这些文本更好地翻译成中文;另一方面,我自己作为一个读者看到一本书的时候,比方说我看的是很棒的中译本,我就会忍不住想看看它原文里是怎么写的。

可能作为一名读者,我还是会下意识地认为它不是一手的,更想去看看最初的面貌,甚至为此我会去学更多的外语之类的。但是作为一个译者,我又希望我的译本能够达到让别人不用去看原文的程度。我自己还在处理这样的一种悖论。

# 翻译的挑战 #

毛蕊

做翻译这个事情,

要经历多重阶段。

首先你是原文的读者,我觉得我做翻译就是在把读书的乐趣

进行一个延伸。

而在读者的基础上,一名

译者

做的工作就是对原文进行阐释,你要

理解清楚作者在文本中想要表达的内容。

第三项工作,

你要把译文呈现给读者,那么

这是

就成为了

译本的作者

比如在翻译《技术大全》的时候,莱姆的文本中有很多艰涩难懂的地方,当我读懂的时候会欣喜若狂,这时我可以明白他想要表达的内容,但是接下来我要做的工作,则是要让别人也明白。明白还是第一步的,更最关键是怎么能够让别人感同身受,体会到我在阅读中的这种欣喜若狂,感受到满足感和幸福感,这都是翻译过程中要面对的挑战。

# 翻译的桥梁 #

朱陈拓

对于翻译

有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

当时在

哥大

上完一门课,老师请同学们一起简单聚下餐,大家唠

一唠嗑。

当时有一

位男生自我介绍,

说他是科威特来的,我说我是中国来的,他

就和我

说你们中国有个作家莫言,我读过他的小说

我当时感触很深,因为我敢百分百肯定他是不懂中文的,所以他应该是读得莫言的英译本,或者是其他译本,那时我就会发现,原来某位译者所做的工作,能够让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科威特人在美国大学的课后,因为一位中国作家能够聊起来,这样的时刻就非常具体地让我体会到,翻译作为一种文化桥梁的作用。

# 身份认同与创造力 #

陆归野 :我觉得译者在大众对的认知上是不应该隐身的,大家应该承认译者的中介者身份。但作为一个译者,我希望在译文里我能达到一个隐身的状态。

以前有人说最高级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我觉得在译者的工作里,最高级的创造力也是不自由的,因为你需要在原作的范围里去思考,怎样最大限度发挥你的创造力,怎样尽可能贴合原作去把它展现出来?我觉得当你能做到这一步的时候,其实你已经达到了一种隐身。

《瓜亚基印第安人编年史》

【法】皮埃尔·克拉斯特/陆归野/上海人民出版社

其实最开始读《瓜亚基印第安人编年史》的时候,我已经在想这个问题,就是土著语言怎么处理。最后在操作的时候,我是刻意选择不把它翻译出来的,我觉得这是这本书的一个核心,因为作者作为一名人类学家,他希望大家像他一样去经历那种迷茫和学习语言的过程。很多读者也说他们读完这本书之后,其实是对瓜亚基语有一定的掌握了,我觉得作者的初衷也达到了,因此至少在这个部分的处理上,我是刻意选择保留原文的。而且在我看过的译本里,应该所有的译者都是对原文进行了保留,因为这是这本书的核心主旨所在。

至于其他语言的辅助功能,我觉得不同语言都不太一样。比方说我在翻译《瓜亚基印第安人编年史》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参考了英译本。其实我学法语到现在也有八九年时间了,但是法语学得肯定不如英语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会尽量谨慎一点,在翻到不太确定的地方,都会对着看一看,主要是为了看一下它的思路。

我觉得不同的语言在参考的时候,它起到作用是不太一样的。翻译是个特别困难的工作,所以我会觉得译者如果能够尽大限度地利用不同语言的译本,利用大家的共同作业来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我觉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朱陈拓 :关于译者身份的问题,对我来说,我会在选择翻译作品时,特意选那种我觉得自己想翻译的,或者是自己认为翻译过来比较有价值的一些书去做,这是一种个人身份感的体现。

作品本身的话,我还是偏好文本不那么出挑的,因为像我翻译的主要是人文社科、偏哲学类的比较多,本身原文就比较难,相对来说文学性会比较少。那么我要做的工作就是在中文语境当中,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尽可能准确地表达出来,并符合中文阅读习惯。

《现代性及其不满》

【美】史蒂文·史密斯/朱陈拓/九州出版社

在翻译《现代性及其不满》的时候,我没有借鉴很多法文或者是德文的译本,倒是借鉴了一些哲学或者社科方面的翻译,因为这本书还是偏学术的作品,它会引用很多比较经典的作品,这些作品其实都是有中译本的。在翻译这些的时候,我会找来不同的中译本,还有作者引用的英译本。如果中译本有好几个的话,就需要比较一下。

其实在《现代性及其不满》里面,出现了相当长篇幅对文学作品的引用,也讨论了很多文学作品,因而我也需要翻阅很多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出版的作品,这个过程中就会发现,文学作品的翻译和社科的翻译还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当我带着一种翻译思想史的眼光去读,会种不一样的体会。

毛蕊 :如果说是从波兰语翻译的话,我是非常愿意做这件事情,希望能有更多的波兰作家被我们国内的读者读到。就像刚才陈拓说的,我看到一本好的书的时候,我也想跟别人分享,但是怎么能够让大家更全面地看到,就需要通过翻译这样一种途径。

刚才归野提到,在翻译时会去找英文版或者其他语言版本进行参考,我刚好相反,我不敢去看,我怕看了之后会去丢失自己的一些感受。比如在参与翻译《技术大全》之前,我也翻译过莱姆,其中有一个我觉得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他的文本中有很多自造词,这种自造词对于我们汉藏语系的人来说,是非常难去进行翻译的。而如果是印欧语系的人,他可能看一眼就明白,这个词是跟哪个词有联系,是经过怎样的词源演变由作者再创造的。

《技术大全》

【波兰】斯塔尼斯瓦夫·莱姆/云将鸿蒙 云将鸿蒙二号机 毛蕊/北京日报出版社

还有一段文本,是莱姆自己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每一个单词都是以“C”开头的,而且还押韵。其实无论是工整对仗还是合辙押韵,我们用中文律诗等格式,都能在翻译中进行呈现。但是所有单词都以“C”开头,这个就很难有一种方式去体现。后来其实我看了英文版,英文版就直接把那些单词都变成“S”开头的了。

所以我觉得,文学翻译有时候真的需要创造力,比如遇到上述这些问题该怎么去解决,怎么能够让我们的中文读者一下子就明白这里面每个词都不是随便创造的,词与词之间有一种共性,或者是作者的幽默感、创造力,都是隐藏其中的。如何不那么直白,但是又能让读者体会到这些有趣的点?我觉得在翻译过程中是非常难做到的。

内容摘要

08:03 翻译对我而言,是总结性的工作11:25 本职工作与生活需要之外,翻译是精神满足的来源16:06 图书翻译的三重身份20:13 最高级的创造力是不自由的21:38 参考多语译本:找到灵感还是丢失自己?26:54 文学翻译,难在哪里?32:48 翻译不同类型的书,就像锻炼不同的肌肉37:42 鸟类爱好者vs鸟类恐惧者:译者与译作的碰撞41:33 身兼译者与读者:悖论下的“为爱发电”43:48 物质回报与精神需要:寻找译者的理想状态54:44 行读图书奖,我Pick的那一本

本期数字刊《行读图书奖:发现现在》。在我们看来,对过去的凝视,对未来的眺望,诞生了诗或小说,还有知识、思想。在时间的线索里,这些创造之物,既贯穿又牵联,将过去与未来聚集于当下——现在,有了自己的形状。

行读图书奖希望以年度为单元,去寻找文学、新知、思想领域,以图书为媒介的创造之物。看见它们,发现它们,并由此形成现在。而首届“行读图书奖”背后的故事,在本期数字刊中有更全面的呈现。

我们每周三释放导读文章

每周五解锁当周所有内容

可下载“三联中读”APP或点击下方图片

成为三联数字刊会员,

体验更多听读特权

制作:高一丁

黄金推荐

RIC的主要含義
365体育管网登录网站

RIC的主要含義

🕒 07-11 💰 5770
声音克隆教程
365bet官网哪里找

声音克隆教程

🕒 07-12 💰 6008
教你用手机/平板,直接播放电脑上的视频(iOS/安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