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务公开 职能简介 政策法规 国务文件
 
您的位置: 首页>>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题
 
 
办好人民满意的水利 开创治水兴水新局面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07日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团结奋进的大会,在党的历史上、新中国发展史上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划时代的重大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水利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有力的务实举措、更加过硬的工作作风,不折不扣地把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新的贡献。

一、牢牢扛起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为水利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为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一是在政治建设上,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敬畏尊崇党章,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在思想建设上,要着力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教育引导水利系统广大党员更加自觉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水利工作的思想旗帜、理论指引和根本遵循。三是在组织建设上,要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要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四是在作风建设上,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抓好作风建设。要培育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作风建设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在纪律建设上,要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严肃查处顶风违纪问题,坚决惩治各类腐败行为。五是在制度建设上,要按照上级出台的党内法规制度,结合水利工作实际建章立制修规,织密扎牢水利系统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笼子。要紧盯“关键少数”特别是一把手,落实党内监督制度,确保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二、紧紧担起兴水富民的历史使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最根本的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关键的是运用这一思想指导我们的治水实践,着力解决水利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问题,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一是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加强民生水利建设。加快构建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惠及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防洪保安方面。着力完善以水库为基础,河道为骨干,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特别针对7·19洪灾暴露的突出问题,扎实开展中小河流治理等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提高防洪保安全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供水保障方面,以南水北调工程为骨干,各类中小型供水工程和非常规水源为补充,大中小微工程并举,努力构建布局合理、水源可靠、水质优良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特别是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形成较为完善的村镇供水管理体系、运行体系和安全监测体系,基本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和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在农田水利方面,积极开展以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地下水压采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功能配套的农田水利体系,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改善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振兴农村。二是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抓好水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全面提高水利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不断优化水利发展要素配置和组合,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使水利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实现新的平衡,提高水利发展质量和效益。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强化水资源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不断推动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减退不合理的用水量,减少水资源的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加快淘汰超出定额的落后产能,做到节水增效、节水降耗、节水减排。要科学配置水资源。加强水源的科学调控,实施水系连通工程,坚持自然连通和人工连通相结合,构建多元互补、调控自如的河库渠现代水网连通体系,促进区域水资源均衡。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在雨季,推进以防为主向防用并重转变,最大限度地利用雨洪资源,留住过境水、补充地下水,增加水资源存量;在旱季,加大蓄滞水排泄力度,维持河道生态基流,保障发展和生活用水,促进季节水资源均衡。进一步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坚持控采地下水、用足地表水、用好引江水、用活再生水、增加生态水的原则,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促进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要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合理确定水价,充分利用价格机制促进节约用水,同时,要积极培育水权水市场。促进水权流转。三是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着力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重点抓好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工作,构建健康优美的水环境保障体系。要大力推进河道生态修复工作。坚持生态治河的原则,实施河、岸、绿、路、景“五位一体”相协调的河道生态修复工程,还河流于自然,维护河流的健康生命。重点抓好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把滹沱河率先建成全省生态修复的示范河流。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河道的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继续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一方面,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地采取工程、生物、耕作等措施,有效地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封育保护工作,实施封禁保护,注重预防和监督,减轻人为活动对自然的干扰,充分发挥大自然和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促进大面积的植被恢复,减轻和控制水土流失。要全力抓好水资源保护工作。坚持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的原则,严格水功能区管理,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和水质监测。加强对地下水保护,严格水资源论证制度,加大自备井关闭力度,控制地下水超采。结合水污染治理,加大中水回用力度,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四是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着力做好水利扶贫工作。要把人民群众直接受益的的设施作为建设的优先领域,优先安排实施贫困地区急需的水利项目,夯实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水利基础。我市现有水库移民10多万人,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庞大群体。要认真落实水库移民安置和后扶政策,把解决库区和安置区基础设施薄弱问题作为近期重点目标,建立起促进库区经济发展、水库移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使水库移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着力做好依法管水工作。要健全和完善水法规体系。在现有水法规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水利工作的实际需要,结合国家和省水法律、法规的建设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和出台符合我市实际的配套法规,确保依法管水工作有法可依。要加强水利执法体系建设。重点抓好执法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自身建设,加强执法人员的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三是严格依法办事。要全面贯彻落实涉水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按照法定程序办事。要加大执法力度,敢于执法善于执法严厉打击各种水事违法行为,规范人们的水事行为,防止人对水的侵害。要研究建立各项管理长效机制,加大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落实和督促检查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河湖管理保护的突出问题,维护良好的水事秩序。四是加大水法规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全社会的水法律意识和水忧患意识,增强全民的水法制观念,营造和改善依法管水的软环境,为建设人水和谐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奋力开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代国家提供水利支撑

水利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没有水利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认真实施科技兴水战略。坚持创新驱动,把握水利事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健全完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利用,加速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大力提高科技在水利发展中的贡献率,力争在水安全保障、水资源配置与高效利用、水生态与环境保护、水工程安全及管理等领域实现科技新突破,为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和保障。二是加快推进工程设施现代化。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城乡、合理布局、协调推进的原则,进一步加强防洪保安、水资源配置、水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水利工程建设,形成功能齐全、配套完善、保障有力的水利工程体系。进一步提高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水平,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的运行维护和调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是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抓住国家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的新机遇和“互联网+”的时代潮流,以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互联网+”产业新业态为抓手,实行“互联网+水利”行动,全面提升防汛减灾、河长制、水安全、水生态、水管理、水服务信息化水平。到2020年,建成水利“一朵云”、“一个网”、“一张图”。建成水利私有云计算环境,提供不少于120个CPU、9TB内存、500TB存储的虚拟资源,满足未来三年各类水利业务系统资源需求,大幅提高计算、存储、传输、应用等软硬件资源集成利用能力和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新一轮市县镇三级水利通信网络,全面支撑各级防灾减灾大数据应用、高清视频会商和水利工程管理视频监控,实现通信市-县-镇20M以上带宽专线互联。建成集全市河流、水库、堤防等水利工程以及防汛抗旱、河长制管理、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山洪灾害防治等主要业务专题的全市三维可视化水利大数据地图。到2035年,建成防汛在线决策指挥、水安全在线监控、水政执法监督指挥、网上行政审批、网上民生服务、资金全程监督六大平台。实现防汛指挥更加精准快速,执法管理更加高效透明,资金监管更加廉洁阳光,行政审批更加快捷规范,民生服务更加精细普惠,水安全管理更加动态可视,形成一体化综合管理、多业务协同的网上水安全、水管理体系。加强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重点加强水库、灌区、水厂、水电站等自动化调度系统建设,提升水利工程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基本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

 

================================================================================
石家庄市36500365体育在线投注版权所有
地址:新华路178号   邮编:050051
Email: sjz_slj@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