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条目:伤寒学派
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发张仲景《伤寒论》的医学流派,又被称为经方派。主要关心《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思想。
东汉张仲景著作《伤寒杂病论》因三国时期战乱频繁而散佚不全,后来由于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搜集整理成书《伤寒论》而得以流传。而此书以理法方药皆备、理论实际相结合而为中医学界所推崇,并引起了对该书的研究。人们把研究《伤寒论》的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并据此发表学说的医家称为“伤寒学派”。迄今有七百余家,相关伤寒著作千余种。代表人物有庞安时、朱肱、成无己、郭雍、方有执、柯琴等。
北宋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中认为广义上的伤寒由外感“寒毒”所致,由于感受邪气的时间、地域、体质不同而产生伤寒、中风、风温、温病、湿病、暑病等不同证候。而其中的〈天行温病论〉中认为温病都由“异气”所致,但由于兼受四时的六淫邪气不同而病名有所不同,并认为温病的治法不同于伤寒,把温毒五大症与四时、五行、经络脏腑理论相结合辨证论治,这一理论影响到了后世的温病学派。朱肱著作《南阳活人书》将《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与《黄帝内经》的足之六经相关联,以经脉的循行及生理特征解释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与传变过程;强调阴阳表里虚实是辨证伤寒的基础,尤其以阴阳为先;主张脉证合参;还以方类证,提出遣方用药需要随证灵活加减。成无己著作《注解伤寒论》特色是对《伤寒论》的内容进行全面注解,运用《黄帝内经》与《难经》的条文论证《伤寒论》的思想,使得张仲景的理论与中医传统思想密切联系;而《伤寒明理论》进一步辨别与分析《伤寒论》的主要形证的状态、疑似和机理。如在区别四逆于厥逆时着装分析了外感邪气传变时由热而温,到四逆,再到厥逆之过程及区别。[7]郭雍《伤寒补亡论》利用唐宋诸家之说,对当时流传的《伤寒论》中一些有论无方的条文进行了补充。
明代方有执在《伤寒论条辨》中提出“错简重订”的主张,认为王叔和的编次违背了仲景的本意。方有执将张仲景的太阳病理论分成了“卫中风”“营伤寒”“营卫中风俱伤寒”三种理论,喻嘉言撰写《尚论篇》,将这一思想发展成“三纲鼎立”说。这在整个中医界引起了震动。部分医家赞成方有执等的学说并以此为基础发表学说,形成“错简重订派”,但另一些学者反对方有执的观点,认为王叔和保留了原貌,“不敢增减一字,移换一节”,人称“维护旧伦派”。
清代柯琴的《伤寒来苏集》反对错简重订派的主张,认为“三纲鼎立”说“埋没仲景心法”,也反对维护旧伦派的主张。认为辨证论治是《伤寒论》的核心思想,着重发挥辨证论治的思想,提出六经地面定位、三阴合病说。